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快哉楼时的所见所感,语言平实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东山标一塔,楼与塔尖齐"直接点明快哉楼的位置和高度——它与东山上的塔一样高。这种对比让读者立刻能想象出楼阁高耸入云的壮观景象。
三四句"日月光先到,松篁势尽低"用对比手法,说日月的光辉最先照到这里,而松竹这些高大的植物在楼下都显得矮小。这两句通过光影和植物的衬托,进一步突出了楼阁的高耸。
五六句"爽宜延眺听,老渐怯攀跻"转入抒情。诗人说这里视野开阔适合远眺,但自己年纪大了,渐渐害怕攀登高楼。这种矛盾心理很真实,让诗句更有生活气息。
最后两句"缘境随时结,诗成信手题"写诗人触景生情,即兴题诗。这种随性而为的创作态度,展现了文人雅士的闲适情趣。
全诗从写景到抒情,层次分明。诗人用简单的语言,既写出了楼阁的高峻,又表达了自己登高时的真实感受,最后以即兴题诗作结,显得自然洒脱。这种将眼前景与心中情自然融合的写法,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