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谢皋羽西台恸哭记

南方有朱鸟,飞中虞人弦。
饲以金精粒,对之不下咽。
粒味岂不旨,不如南土泉。
黄冠志弗遂,碧血流溅溅。
有客感意气,恸哭西台颠。
击碎铁如意,悲响震严川。
归舟不成寐,髣髴语灯前。
嗟彼积翁罗,我非雀与鸢。
梦炎何足刺,知已殊未然。
周粟不可茹,箕畴曾未传。
生死良非苟,忠孝各自全。
谢子幽明契,聊以秘怀宣。
言罢倏不见,月明高在天。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关于忠诚与气节的故事,用生动的比喻和场景传递深刻的情感。

前八句用"朱鸟"(象征高洁的凤凰)比喻南宋遗民谢翱。他被元朝统治者招安("虞人弦"指猎人的弓箭,暗喻招降),朝廷给他优厚待遇("金精粒"),但他宁死不吃("不下咽"),因为更怀念故国的水土。这里用"黄冠"(道士装扮)暗示他试图隐居避世,但最终选择以死明志("碧血流溅溅")。

中间八句描写谢翱在西台痛哭祭奠文天祥的场景。他摔碎铁如意(文人雅器),用巨响表达悲痛,连江水都为之震动。夜里他对着孤灯恍惚自语,强调自己不是贪食的鸟雀(讽刺投降元朝的人如留梦炎),而是有骨气的忠臣。

最后八句通过对话升华主题:谢翱说宁可饿死也不吃"周粟"(用伯夷叔齐的典故),表示不仕元朝的决心。他认为生死事小,忠孝大节才是根本。末尾"月明高在天"的意象,暗示这种精神如明月般永恒不朽。

全诗用三个层次:
1. 拒绝诱惑(朱鸟不食金粒)
2. 宣泄悲愤(西台击器痛哭)
3. 精神升华(月下明志)

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宁为玉碎"的决绝,通过凤凰、击铁、明月等刚烈意象,把知识分子的骨气写得极具画面感。最后人与明月合一的场景,让悲壮感转化为永恒的精神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