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经历宦海沉浮的官员在归乡途中所写,通过回忆往事表达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全诗用生活化的比喻和画面传递复杂情感,我们可以分四个部分来理解:
首联用"长安棋局"比喻官场斗争,说这些权谋算计不值得深究,不如点上蜡烛与朋友把酒言欢。这里透露出诗人对政治斗争的厌倦,更珍视简单真挚的友情。
颔联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归乡图景:春日的炊烟中扬帆离京,两岸风光映照着自己花白的双鬓。用"烟火一帆"和"关河双鬓"的对比,既写出旅途景致,又暗含岁月流逝的惆怅。
颈联用两个巧妙的比喻道尽世态炎凉:"尝鼋"典故说当官就像品尝珍馐,表面风光实则滋味复杂;"罗雀"描写门庭冷落,用门前只剩麻雀反衬人情冷暖。这两句生动揭示了官场现实与人情变迁。
尾联笔锋转向温暖:铭记老友临别的情谊,即使抱病归乡仍感念昔日恩情。最后提到与岳父同乘杨少司马的船,这个具体细节让全诗的感慨落在实处,显得真挚动人。
全诗妙在把人生感悟融入旅途见闻,用"棋局""烟火""罗雀"等日常意象化解沉重话题,在自嘲中保持豁达,在感慨中不失温情,展现了古代文人面对起落时的典型心态。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