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公琴台诗三首
宓子昔为政,鸣琴登此台。琴和人亦闲,千载称其才。
临眺忽凄怆,人琴安在哉。悠悠此天壤,唯有颂声来。
邦伯感遗事,慨然建琴堂。乃知静者心,千载犹相望。
入室想其人,出门何茫茫。唯见白云合,东临邹鲁乡。
皤皤邑中老,自夸邑中理。何必升君堂,然后知君美。
开门无犬吠,早卧常晏起。昔人不忍欺,今我还复尔。
临眺忽凄怆,人琴安在哉。悠悠此天壤,唯有颂声来。
邦伯感遗事,慨然建琴堂。乃知静者心,千载犹相望。
入室想其人,出门何茫茫。唯见白云合,东临邹鲁乡。
皤皤邑中老,自夸邑中理。何必升君堂,然后知君美。
开门无犬吠,早卧常晏起。昔人不忍欺,今我还复尔。
现代解析
《宓公琴台诗三首》通过描写宓子昔日的政绩和琴台,表达了对贤人治世的怀念与景仰。
第一首,诗人以“宓子昔为政,鸣琴登此台”开篇,展现了宓子执政时的从容与和谐。他弹琴时,百姓也安居乐业,这种治世的才能被后人传颂千年。然而,诗人站在琴台上眺望时,心中却涌起凄凉之情,感叹宓子和他的琴声早已不在,只有历史中的赞誉依旧流传。
第二首,诗人描述了后人为了纪念宓子而建造琴堂的情景。他认为,真正有智慧的人,即使过了千年,他们的精神依然能够被后人感知。诗人进入琴堂,仿佛看到了宓子的身影,但走出门外,却发现世界依旧迷茫。只有白云悠悠,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故事,而琴堂东临的邹鲁之乡,正是孔孟的故乡,象征着文化的传承。
第三首,诗人通过一位老者的自夸,表达了对宓子治世的认同。老者说,宓子的美政并不需要亲自去琴堂才能体会到,因为百姓的生活已经证明了这一切。村庄里没有犬吠,百姓生活安宁,早睡晚起,日子过得悠闲自在。这正是宓子治世的结果,诗人感叹,如今自己也希望能像宓子一样,做到“不忍欺”百姓。
整首诗通过怀古与现实的交织,赞美了宓子的贤能和治世之道,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诗人通过琴台、琴堂等意象,传达了对贤人治世的景仰与怀念,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