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麦(壬辰)
北人食主麦,南人食主稻。
平时作饼饵,快啖争且噪。
饭之乃愧贫,好恶殊颠倒。
入夏米难乞,市粜踊复暴。
焦麦馀两瓮,八口朝夕靠。
初尝赖羹浇,再进乃深好。
法须锸皮精,味胜粗米糙。
齧苦蚤虱碎,咽顺藜苋导。
撑肠不易饥,朝食晚可到。
固知吾辈腹,何物不堪犒。
女子乃惊诧,逢人即相告。
平时作饼饵,快啖争且噪。
饭之乃愧贫,好恶殊颠倒。
入夏米难乞,市粜踊复暴。
焦麦馀两瓮,八口朝夕靠。
初尝赖羹浇,再进乃深好。
法须锸皮精,味胜粗米糙。
齧苦蚤虱碎,咽顺藜苋导。
撑肠不易饥,朝食晚可到。
固知吾辈腹,何物不堪犒。
女子乃惊诧,逢人即相告。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了一个关于"吃麦饭"的生活故事,生动展现了古代普通百姓应对饥荒的智慧与坚韧。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看:
1. 南北饮食差异(开头4句)
北方人习惯吃面食,南方人习惯吃米饭。平时大家吃面饼都觉得香喷喷的,抢着吃还闹哄哄的。但把麦子直接煮成饭,穷人反而觉得丢脸——这里用对比手法写出人们对食物的偏见。
2. 饥荒困境(中间8句)
夏天闹粮荒,米价飞涨。诗人家里只剩两瓮焦麦,要养活八口人。刚开始靠菜汤下咽,后来发现麦饭其实很好吃。关键要把麦皮磨干净,口感比糙米还好。虽然像嚼虱子般费劲,但配着野菜也能咽下去。最实在的是特别顶饿,早上吃一顿能撑到晚上。
3. 生活感悟(最后4句)
诗人悟出:饿肚子的人啥都能吃。倒是家里女眷大惊小怪,逢人就念叨吃麦饭的事——这个结尾特别生动,既写出穷人的适应力,又用妇女的反应增添生活趣味。
全诗亮点在于:
- 用"虱子碎"这种接地气的比喻写口感
- "撑肠不易饥"这种实在的生活智慧
- 结尾妇女的夸张反应带着幽默感
- 通过吃麦饭这件小事,展现了老百姓在困境中的韧性和乐观
这就像我们今天说"饿极了树皮都能吃",诗人用煮麦饭这件事,写出了古代版"吃货的自我修养"——在生存面前,美味的标准会变,但活下去的智慧永远闪光。
郑珍
(1806—1864)贵州遵义人,字子尹,号柴翁。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精通文字音韵之学,熟悉古代宫室冠服制度。有《礼仪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巢经巢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