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秋天将尽时,几位朋友一起登高望远、排解忧愁的场景。诗人通过描绘眼前的景色和联想远方的景象,抒发了漂泊在外的孤寂与对家乡的思念。
前两句交代背景:深秋时节天气阴沉,诗人心中烦闷无法排解,于是和朋友一起登上观星台散心。这里"苦不开"既指天气阴沉,也暗示心情压抑。
中间四句是登高后所见所想:诗人看到天边云霞翻涌如红色波浪("日边阊阖红云动"),塞外风沙中有白鸟飞来。这些壮阔的景色让他联想到更远的北方——秦地(陕西一带)现在应该秋意正浓,而雁门关外(北方边塞)还没有传来家乡的消息。这里用"玉音"代指家书,表达对故乡的牵挂。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人啊("同羁旅"),重阳节只能唱着哀伤的《黄竹》歌谣。用"百年"形容漫长的人生漂泊,用"徒歌"表达无奈,节日里不能与家人团聚的凄凉感跃然纸上。
全诗妙在将眼前景与心中情自然融合,从登高所见延伸到对远方的想象,最后归结到羁旅愁思。虽然写的是个人感受,但"塞上风沙"、"雁门玉音"等意象让诗歌意境开阔,哀而不伤。语言上"红云动"与"白鸟来"色彩鲜明,"秋气盛"与"玉音回"虚实相生,展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抒情技巧。
郑善夫
(1485—1523)福建闽县人,字继之,号少谷。弘治十八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榷税浒墅。愤嬖幸用事,弃官归。正德中,起礼部主事,进员外郎。谏南巡,受廷杖,力请归。嘉靖初,以荐起为南京吏部郎中,途中病死。工画善诗。有《少谷集》、《经世要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