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两座历史名台的命运,讽刺了统治者不同的结局,语言直白却意味深长。
前四句写"燕台":当年燕昭王筑高台招揽人才(黄金台),虽然燕国最终灭亡,但后人依然称赞他礼贤下士的美名。这里用"高百尺"与"台亦平"的对比,暗示荣华易逝,但好名声能流传。
后两句笔锋转到"章华台":这是楚灵王建的奢华宫殿,如今只剩野草丛生。通过"空馀禾黍生"的荒凉画面,与燕台"礼贤名"形成强烈反差,揭示一个深刻道理——沉迷享乐的统治者终将被历史遗忘,而重视人才的君主即使亡国也能留名。
全诗就像历史老师用两个案例讲课:用倒塌的楼台比喻政权兴衰,用野草和名声比喻不同选择的结果。最妙的是最后那个"何似",仿佛在说"你们自己比比看",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既生动又有说服力。
聂夷中
聂夷中 [唐](约公元八七一年前后在世),字坦之,唐末诗人,其籍贯有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两种历史记载。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七零年前后在世。咸通十二年(871)登第,官华阴尉。到任时,除琴书外,身无余物。其诗语言朴实,辞浅意哀。不少诗作对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深刻揭露,对广大田家农户的疾苦则寄予极为深切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