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偈

草木亦有性,与我将不别。我若似草木,成道无时节。
世人不会道,向道却嗔道。伤嗟此辈人,宝山不得宝。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的语言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万物平等,道法自然。

前四句说草木和人一样有灵性,如果人能像草木那样顺其自然地活着,随时都能悟道。这里用草木比喻一种不刻意、不造作的生活态度,暗示修道不需要挑时间地点,关键在心态。

后四句批评那些嘴上求道却不懂真道的人。他们就像进了宝山却空手而归——明明真理就在眼前,却因为总爱抱怨、钻牛角尖而错过。诗人用"嗔道"(抱怨修道难)这个词活画出这类人浮躁的心态,与草木的安静自然形成鲜明对比。

全诗像朋友聊天般亲切,用"草木""宝山"这些日常事物作比喻,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不是刻意追求,而是像植物生长那样接纳本真。那些整天抱怨"找不到真理"的人,其实是被自己的偏执蒙住了眼睛。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