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揭阳道中的旅途感受,通过对比山路的崎岖和平原的平坦,表达了对旅途艰辛与舒适的不同体验。
首句“猒穿山径石嶔崎”,诗人用“猒”字表达了对山路崎岖的厌倦和疲惫。山径蜿蜒,石头嶙峋,行走其中让人感到艰难和不快。这里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山路的险阻,传达出旅途中的辛苦。
接下来,“喜见川原路坦夷”一句,诗人笔锋一转,写到了平坦的平原道路。与山路的崎岖不同,平原的道路平坦宽阔,行走起来轻松愉快。这里的“喜见”表达了诗人对平坦道路的欣喜和宽慰,仿佛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心情也随之舒畅。
第三句“更著两行团树子”,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平原上的景色。道路两旁种着整齐的树木,这些树木像是引导行人前进的伙伴,增添了旅途的温馨和美感。树木的存在不仅美化了环境,也让人感到安心和舒适。
最后一句“引人行远不教知”,诗人通过树木的引导,暗示了旅途的漫长和无尽。树木仿佛在默默引导着行人,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走得更远。这里的“不教知”表达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引导,旅途虽然漫长,但在树木的陪伴下,似乎变得不那么艰难了。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山路的崎岖和平原的平坦,展现了旅途中的不同感受。诗人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旅途艰辛的厌倦和对平坦道路的欣喜,同时也通过树木的描写,传达了对旅途的期待和希望。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读来让人感同身受。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