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图为建德周廷晖赋
我昔曾见《寒林图》,范宽妙笔天下无。
千山一白气栗冽,万木尽黑云模糊。
此图乃是谁作者?布置大抵如临摹。
比之寒林势差小,木石琐碎何其殊。
周君持来索我诗,我为品藻精与粗。
吁哉画法且勿论,且将画景相排铺。
其时严冬十二月,大雪照映如冰壶。
千岩万壑冻初合,山腰有路郁以纡。
何人马上正痴绝,冒寒不顾冰满须。
复携肴酒欲何往,不念跣行双仆夫。
茅亭孤高在绝顶,直下万仞当平湖。
风波茫茫鸟飞绝,却有渔艇行相呼。
此曹岂不畏冷冽,但苦衣食来求鱼。
世间苦乐有如此,使我不觉长嗟吁。
我从挈家来帝都,侨寓于此三月余。
北风怒号卷飞雪,厨中久矣薪无储。
乃令我仆入山去,归来满担欢妻孥。
妻孥所欢在暖热,岂知此仆寒而痡。
顷因见画感怀抱,正与此意同一涂。
诗成并以写其上,幸勿向此憎嗫嚅。
千山一白气栗冽,万木尽黑云模糊。
此图乃是谁作者?布置大抵如临摹。
比之寒林势差小,木石琐碎何其殊。
周君持来索我诗,我为品藻精与粗。
吁哉画法且勿论,且将画景相排铺。
其时严冬十二月,大雪照映如冰壶。
千岩万壑冻初合,山腰有路郁以纡。
何人马上正痴绝,冒寒不顾冰满须。
复携肴酒欲何往,不念跣行双仆夫。
茅亭孤高在绝顶,直下万仞当平湖。
风波茫茫鸟飞绝,却有渔艇行相呼。
此曹岂不畏冷冽,但苦衣食来求鱼。
世间苦乐有如此,使我不觉长嗟吁。
我从挈家来帝都,侨寓于此三月余。
北风怒号卷飞雪,厨中久矣薪无储。
乃令我仆入山去,归来满担欢妻孥。
妻孥所欢在暖热,岂知此仆寒而痡。
顷因见画感怀抱,正与此意同一涂。
诗成并以写其上,幸勿向此憎嗫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刘崧为朋友周廷晖的《雪山图》所题写的。诗人通过对比自己曾经见过的范宽名画《寒林图》,来引出对眼前这幅雪山图的赏析,并借画抒怀,表达了对底层百姓艰辛生活的深切同情。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画作对比(开头到"木石琐碎何其殊")
诗人先回忆范宽的《寒林图》气势恢宏("千山一白""万木尽黑"),然后说眼前这幅《雪山图》虽然构图相似但规模较小,细节也更琐碎。这里不是批评,而是为后文抒情做铺垫。
2. 画面描写("吁哉画法且勿论"到"但苦衣食来求鱼")
诗人暂时放下对画技的评论,专注描述画中场景:
- 寒冬腊月,冰雪覆盖千山万壑
- 有人骑马冒雪前行(连胡子结冰都不顾)
- 带着酒菜往山顶孤亭去(不顾赤脚行走的仆人)
- 湖面结冰仍有渔夫冒险捕鱼("但苦衣食来求鱼"这句点出核心)
3. 现实联想("世间苦乐有如此"到结尾)
诗人由画想到自身经历:
- 自己全家迁居京城,冬天缺柴火
- 派仆人去山里砍柴,仆人冻伤归来
- 家人只顾取暖高兴,却不知仆人受苦
这与画中"贵人享乐vs渔夫谋生"的对比如出一辙
诗歌亮点:
1. 用对比制造张力:名画vs普通画、贵人vs仆人、家人欢乐vs仆人痛苦,凸显社会阶层差异。
2. 结尾处理巧妙:把诗题在画上,还幽默地说"别嫌我唠叨",既点明创作场景,又缓和了沉重主题。
3. 语言平实有力:像"但苦衣食来求鱼""岂知此仆寒而痡"这种句子,直接道出劳动人民的生存困境。
核心思想:
通过赏画引发对现实的思考,揭示了一个永恒主题——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差异。富贵者可以风雅赏雪,劳动者却要为温饱冒险,而前者的安逸往往建立在后者的辛苦之上。诗人没有说教,而是用自身经历和画面细节让读者自然体会到这种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