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寄给一位名叫昙晦的高僧的,表达了对高僧的敬仰和自己内心的感慨。
首句“高僧辟馆坐诸生,夜久亦闻弦诵声”,说的是高僧开设了一个地方,教导学生们,即使在深夜也能听到他们的读书声。这描绘了高僧的学识和影响力。
接下来“物外喜君能笔砚,尘中愧我漫簪缨”,作者表达了对高僧的羡慕,因为高僧能远离世俗,专心于学问,而自己却在尘世中忙碌,感到惭愧。这里的“笔砚”代表学问,“簪缨”则象征世俗的官职。
“钵飧尚返慈乌哺,囊句时为老凤鸣”,这两句用比喻来形容高僧的品德和才华。高僧的饮食简单,就像慈乌哺育幼鸟一样,而他的诗句则像老凤的鸣叫,充满了智慧和力量。
最后“他日篮舆莲社约,秖应惠远识渊明”,作者期待有一天能和高僧一起,像古代的惠远和渊明那样,在莲社中交流学问。这里的“篮舆”和“莲社”都是古代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象征着高雅的交流。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高僧的清净与自己的尘世生活,表达了对高僧的敬仰和对学问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世俗生活的反思和不满。
李处权
(?—1155)宋徐州丰县人,徙江宁溧阳,字巽伯。李淑曾孙。徽宗宣和间,与陈恬、朱敦儒并以诗名。南渡后曾领三衢。卒年七十余。有《崧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