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三十一首 其十四

操初得彧从,即比诸子房。
彧劝操取兖,亦比诸高光。
既为操也臣,岂为汉也亡。
其仁先管仲,司马准的伤。
其道似伯夷,大苏稚且狂。
牧之不云乎,教盗以穴墙。
发匮不同挈,乃欲居于良。
或云彧自杀,志亦良可伤。
方彧留寿春,抱疾仍徬徨。
操也馈之食,发视但空筐。
正如周亚夫,赐肉景帝傍。
大胔不置箸,杀机盖已彰。
然则操杀彧,世论徒蜩螗。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三国时期曹操和谋士荀彧的故事,用对比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君臣关系的复杂性。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理解:

1. 才能与理想的矛盾(前八句)
- 曹操刚得到荀彧时,把他比作张良(刘邦的顶级谋士)
- 荀彧帮曹操拿下兖州时,曹操又把他比作辅佐刘邦、刘秀的开国功臣
- 但问题在于:荀彧表面为曹操做事,心里却忠于汉朝
- 这里用两个比喻:说荀彧的仁德像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但结局像伯夷(因忠义饿死),暗示他的悲剧

2. 讽喻现实(中间六句)
- 用"教盗贼挖墙"比喻帮曹操壮大实力反而危害汉朝
- 用"开箱不帮忙抬"讽刺荀彧既帮曹操又不愿背负骂名
- 提到荀彧可能自杀,暗示他内心煎熬

3. 死亡暗示(最后八句)
- 详细描写荀彧死前场景:生病时收到曹操送的空饭盒(就像汉景帝给周亚夫送没筷子的肉)
- 这种"不给吃饭工具"的行为,在古代是明显的杀心暗示
- 最后点破:表面看荀彧是自杀,实际就是曹操杀的

核心启示
通过荀彧的悲剧,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在"实现抱负"和"坚守原则"之间的两难选择。帮枭雄打天下,最后可能被反噬;想保全名节,又难以真正脱身。诗中用日常物品(饭盒、肉)作比喻,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政治斗争的残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