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旅人在寺庙借宿的秋夜见闻,充满禅意和人生感悟。
前两句写旅人进入寺庙时的场景:刚踏进寺门就听到钟声和诵经声交织,寺中古老的菩提树已经没人记得它的年龄。这里用"钟梵喧"的声响和"老树"的沧桑感,营造出寺庙特有的庄严氛围。
后两句转向静谧的夜景:月光透过竹窗照进来却无人欣赏,整夜只听见秋风把竹笕(引水竹管)中的泉水吹落的声音。诗人用"无人管"的月光和"落笕泉"的声响形成巧妙对比,既写出了寺庙的清幽,也暗含人生际遇的感慨——美好的事物常被忽视,就像月光无人欣赏;而时光流逝就像秋风吹落的泉水,悄然无声却从不停歇。
全诗通过"钟声-老树-竹窗月-秋风泉"四个意象的转换,由动到静,由外到内,将寺庙夜景与人生感悟自然融合,语言清新却意味深长。特别是最后"落笕泉"的细节描写,既真实又富有诗意,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萧立之
萧立之(一二○三~?)(生年据本集卷下《壬午元日试笔……》“年似渭滨人样子”、“记前壬午甫能冠”推定),原名立等,字斯立,号冰崖,宁都(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历知南城县,南昌推官,通判辰州。宋亡归隐。有《冰崖诗集》二十六卷,已佚。明弘治十八年九世孙敏辑刊《冰崖公诗拾遗》三卷。事见本集末附萧敏《识后》,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九有传。萧立之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弘治十八年刻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