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建在险峻山间的佛寺亭子,充满了神秘色彩和自然灵性。
首联“谁履为山篑,工侔架海形”用夸张的手法写亭子的建造:是谁把一筐筐土石堆成高山?这工程之精巧,简直像在海中架起仙山。开篇就让人感受到山势的雄伟和工程的奇妙。
颔联“神鞭阴助险,佛髻巧分青”进一步渲染山亭的神异氛围:山势险峻,仿佛有神灵暗中助力;而山顶的亭子像佛祖的发髻,巧妙地分割了青翠的山色。这里把自然景观和佛教意象融合,增添禅意。
颈联“栋老栖烟湿,禽翻避呪灵”转向细节描写:古老的亭柱被山间湿雾笼罩,飞鸟掠过时似乎因畏惧佛咒的灵力而避开。通过“烟湿”“禽避”的生动画面,烘托出山亭的幽静与神圣。
尾联“会须依定观,一一访岩扃”是诗人的感悟:这样的地方,正适合静心修行,慢慢探访每一处山门。表达了诗人对禅修生活的向往,也引导读者沉浸在这片灵山胜境中。
全诗将自然奇景与佛教意境结合,既有夸张的想象力,又有细腻的观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亭的险峻、幽深和灵性。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