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蒋步陶(元亮)
昔日子过我,欢笑无与伦。
今日我过子,气结不得伸。
生死既异趣,人鬼亦殊因。
谁能无怛化,宅心栖元神。
功名尽黄土,富贵同飙尘。
所以旷达流,行乐须及春。
已往不可作,来者将代新。
怜子更无嗣,兼少骨肉亲。
遗稿渐零落,心血谁为珍。
弱弟未成立,一棺徒逡巡。
嗒焉丧厥偶,登堂念德邻。
音容邈何许,对面如越秦。
曷不忍须臾,竟尔反其真。
倏忽遗世想,先我成古人。
我来岁云暮,吁嗟骨已陈。
前路正茫黑,况于忧患频。
旦夕岂自保,日月驰两轮。
毋为形所役,悠哉谢劳薪。
今日我过子,气结不得伸。
生死既异趣,人鬼亦殊因。
谁能无怛化,宅心栖元神。
功名尽黄土,富贵同飙尘。
所以旷达流,行乐须及春。
已往不可作,来者将代新。
怜子更无嗣,兼少骨肉亲。
遗稿渐零落,心血谁为珍。
弱弟未成立,一棺徒逡巡。
嗒焉丧厥偶,登堂念德邻。
音容邈何许,对面如越秦。
曷不忍须臾,竟尔反其真。
倏忽遗世想,先我成古人。
我来岁云暮,吁嗟骨已陈。
前路正茫黑,况于忧患频。
旦夕岂自保,日月驰两轮。
毋为形所役,悠哉谢劳薪。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悼念好友蒋步陶(字元亮)的深情之作,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生死无常的感慨和对挚友的怀念。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篇至"富贵同飙尘")
通过今昔对比切入主题:过去好友来访时充满欢笑,如今自己拜访却只剩阴阳两隔的窒息感。作者用"气结不得伸"形象描绘了哽咽难言的悲痛,继而引发对生命的思考——功名富贵终将化为尘土,这是古代文人面对死亡时常见的豁达态度。
第二部分("所以旷达流"至"对面如越秦")
笔锋转向对逝者具体境遇的痛惜:好友没有子嗣传承血脉,遗稿无人整理,弟弟尚未成年,灵柩孤零零停放着。这些细节描写让哀伤变得具体可感,尤其是"对面如越秦"(明明就在眼前却像隔着千山万水)的比喻,强烈表现出生死相隔的荒诞感。
第三部分(结尾段)
由友人离世联想到自身处境:岁末时节倍感生命流逝,前路迷茫,忧患缠身。最后四句是全诗的思想升华——不要被肉体欲望驱使,要像烧尽的柴火般超脱("谢劳薪"典故出自《庄子》),在有限生命里活出通透。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情感真挚:没有华丽辞藻,像和老友聊天般娓娓道来,字字泣血。
2. 生死哲思:从具体哀悼上升到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具有普遍共鸣。
3. 细节动人:遗稿、棺材、弱弟等具体物象,让抽象悲伤有了载体。
诗中"行乐须及春"看似劝人及时享乐,实则饱含对生命短暂的无奈,与结尾的超脱形成情感张力,体现了古代文人面对死亡时既悲痛又试图释怀的复杂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