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三竿日出

三竿日出,爱调妆人近。
凫藻熏炉正香润。
看樱桃小注,桂叶轻描。
图画里只少耳边朱晕。
金簪二寸短,留结殷勤,铸就偏名有谁认。
便与夺鸾篦,锦髻梳成,笑犹是,少年风韵。
正不在相逢合欢频,许并坐双行,也都情分。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古代女子晨起梳妆的生动画面,充满生活情趣和含蓄的情感表达。

上片用"三竿日出"点明慵懒的清晨,女子亲近梳妆台开始打扮。熏炉飘香、胭脂点缀樱桃小嘴、黛笔轻描桂叶眉,这些细节像工笔画一样细腻。特别提到"只少耳边朱晕",暗示女子尚未完全梳妆完毕,留下一点引人遐想的空间。

下片聚焦发饰细节:短金簪、鸾篦这些首饰被赋予人情味,"铸就偏名有谁认"透露出这是情人相赠的信物。梳头时"笑犹是少年风韵"的描写,既展现女子娇媚,又暗含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最后三句最妙:表面上说不在乎频繁相见,只要能够并肩同行就满足,实则用"合欢"双关,将亲密情愫藏在日常梳妆的场景中。

全词妙在:
1. 通篇写梳妆过程,却处处流露爱情
2. 用首饰、动作等小物件承载大情感
3. "笑犹是少年风韵"等句,在甜蜜中带着淡淡时光流逝的忧伤
4. 最后点明情感时欲说还休,给人留白想象

就像用高清镜头拍下古代女子梳妆的vlog,每个特写镜头都暗藏情感密码,需要读者慢慢解码其中缠绵的情意。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