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并序 其五十

(前缺)人去像还去,人来像以明。
像有投镜意,人无合像情。
镜像俱磨灭,何处有众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探讨了人与镜像、真实与虚幻的关系,充满禅意。

前两句写人与镜像的互动:人离开时,镜中的像也跟着消失;人回来时,像又清晰浮现。这里用简单的画面揭示一个道理——镜像的存在完全依赖人的存在,就像我们的许多执念其实依附于外物。

三四句更深刻:镜子里的像“有意”追随人(投镜),但人却无法真正与镜像合一。这暗示人常追求虚幻的东西(如名利、表象),但这些终究无法成为真实的生命体验,就像你永远抓不住水中的月亮。

最后两句是顿悟:当人和镜像都消失时(磨灭),哪还有什么众生呢?诗人可能想说:当我们放下对表象的执着,看破“我”与“外物”的分别心,才能真正触及生命的本质。就像电影结束后,银幕上的角色和故事都会归空。

全诗像一则哲学寓言,用镜子比喻人世间的虚幻纠缠,提醒我们:太过在意那些转瞬即逝的幻象,不如回归本心的澄明。语言干净利落,越品越有味道。

王梵志

卫州黎阳人。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幼时家境尚殷富,多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家业败落,遂皈信佛教。晚况萧条,享年逾七十。喜作诗宣弘佛理,劝诫世人,多用村言俚语,唐时民间流传颇广。有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