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游谷山
颍皋擘窠书棐几,玉勒银钩照林麓。
山堂聚观杂贤鄙,人人欢然如所欲。
独馀耆年视凝远,就观尚如隔罗縠。
筠床瓦枕试新凉,小雨南风正清熟。
岸中一笑山答响,我亦为君聊捧腹。
晚晴轩槛亦何有,隔屋茶烟度修竹。
呼童索纸赋新诗,诗成字字清如玉。
人间何从有此客,满腹精神真可掬。
我惭衰老亦作诗,譬如菌芝生朽木。
山堂聚观杂贤鄙,人人欢然如所欲。
独馀耆年视凝远,就观尚如隔罗縠。
筠床瓦枕试新凉,小雨南风正清熟。
岸中一笑山答响,我亦为君聊捧腹。
晚晴轩槛亦何有,隔屋茶烟度修竹。
呼童索纸赋新诗,诗成字字清如玉。
人间何从有此客,满腹精神真可掬。
我惭衰老亦作诗,譬如菌芝生朽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人在山间游玩的闲适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文人雅趣。
开头写朋友们在山林间题字作书("擘窠书"指大字书法),银钩铁画的字迹映照着山林。大家聚在山堂观赏,不论贤愚都其乐融融。但其中一位年长者("耆年")显得格外沉静,即使近看也像隔着一层纱,暗示他超然物外的气质。
接着用"筠床瓦枕"(竹床陶枕)等朴素物件,配合"小雨南风"的清爽天气,营造出惬意的避暑氛围。山谷中的笑声引来回声,诗人也跟着开怀大笑。雨后初晴的轩窗前,隔着竹林飘来煮茶的炊烟,画面清新雅致。
最后写诗人要纸赋诗,称赞朋友的诗句清丽如玉,感叹这样精神饱满的文人实在难得。诗人自比"菌芝生朽木",幽默地说自己年老才拙,写诗就像朽木上长蘑菇,既自谦又带着洒脱。
全诗妙在:
1. 用"银钩照林"、"茶烟度竹"等画面,把文人雅集写得生动可感
2. 通过对比众人的欢笑与老者的沉静,展现不同的人生境界
3. 结尾的自嘲既真实又风趣,把文人聚会时的轻松氛围推向高潮
4. "诗成字字清如玉"既是夸人,也暗含对高雅精神的追求
这种把日常聚会写得既有烟火气又不失风雅的手法,正是宋代文人诗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