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聚米为山得山字

又识山之势,何为识此山。肖形殊聚米,成象自开颜。

万点峰宜绘,千堆路几弯。眼前寻弃地,画里比斜鬘。

朗朗形如见,层层叠莫攀。将才多妙策,著绩出人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用米粒堆成山形的生动画面,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艺术的巧妙联想。全诗语言平实却充满想象力,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巧妙的艺术构思
诗人用"聚米为山"这种生活化的小事开篇(就像孩子用沙子堆城堡),把平凡的米粒比作巍峨群山。"万点峰宜绘"形容米粒堆叠如画中的万重山峰,"千堆路几弯"则用米堆的曲折表现山路的蜿蜒,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让静态的米堆有了动态的山势。

二、生动的画面感
"朗朗形如见"写米山轮廓清晰可见,"层层叠莫攀"用"叠"字既指米粒堆积,又暗喻真实山峰的层叠险峻。最有趣的是"画里比斜鬘",把山形比作女子斜挽的发髻,这个俏皮的比喻让严肃的山水顿时活泼起来。

三、深远的寓意
结尾"将才多妙策"突然转向,说这堆米山的智慧堪比军事将领的沙盘推演(古代用米堆模拟地形布阵)。从孩童游戏到军事谋略,最后落在"著绩出人寰"——人类正是用这种化平凡为神奇的创造力成就伟业,点明了小事物蕴含大智慧的主题。

全诗就像带着读者玩了一场想象力游戏:从厨房的米缸看到壮丽山水,从孩童的玩耍想到将军的谋略,最后领悟到人类创造力的伟大。这种由日常事物引发深刻思考的写法,正是古典诗歌"即物生情"的魅力所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