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纪念一位德高望重的先生(王文简公)所立的墓道碑而作。全诗通过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逝者的敬仰和对文字传世的思考。
前两句写墓道的位置和作者的拜访:先生的墓道建在山弯处,两年来作者乘车经过时都会俯身行礼。"伏轼"这个动作生动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
中间四句赞美先生的品德和成就:先用司李(掌管司法的官员)和皋陶(上古贤臣)作比,说先生的才德在家乡备受推崇,像古代贤臣一样善于教化百姓。接着称赞他的文采风流堪比翰林院的精英,在齐鲁大地的声名至今无人能及。
最后两句是作者的感慨:担心石碑容易被风雨侵蚀损毁,反而不如诗卷能长久流传。这里暗含深意——真正不朽的是精神与文字,而非石碑这类物质载体。
全诗语言质朴但情感真挚,通过具体意象(山阿、輶轩、石碑)和历史典故(皋陶、翰林)的结合,既表达了对先贤的追思,又引发读者对"如何真正留名后世"的思考。最打动人的是结尾的转折——作者在立碑纪念的同时,清醒认识到文字比石碑更永恒,这种认知让纪念有了更深层的意义。
阮元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