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花墩谒包孝肃遗像

曾于青史见嵯峨,庆历斯人亮节多。
风雨春祠余白社,须眉秋气逼黄河。
到今遗像风犹凛,往日蹊田议太苛。
三疏平生心迹在,郑公妩媚竟如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张问陶拜谒包公祠时所作,通过描绘包公遗像和祠堂景象,表达了对包拯刚正不阿品格的敬仰。

前四句写祠堂实景:诗人说自己在史书中早就读过包拯(字孝肃)巍然如高山的事迹,这位北宋庆历年间的清官有着太多高风亮节的故事。如今春日的包公祠风雨萧瑟,只余下白墙黑瓦的朴素建筑("白社"指简陋屋舍),但祠堂里包公塑像的须眉之间,那股肃杀正气依然像秋日的黄河般气势逼人。

后四句转为议论:诗人感叹至今包公遗像仍带着凛然正气,但历史上却有人苛刻地批评他执法过严("蹊田议太苛"用典故指代对包拯的非议)。最后用对比手法说:包公生前三次上奏表明心迹的奏章至今犹在,比起唐代以直谏著称却最终妥协的郑公(郑虔),到底谁更令人敬仰呢?这里用"妩媚"形容郑公的圆滑,反衬包公的刚直。

全诗通过今昔对比、虚实相生的手法,将历史评价与现实感受融为一体,最打动人的是"须眉秋气逼黄河"这个比喻——把包公塑像的威严正气比作奔腾咆哮的黄河,让读者直观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震撼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