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站在祖父坟前的感伤与思念。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场景与情感
开头直接描写祖父坟头的柏树,暗示坟墓已存在多年。"先亲昔泪斑"说明父母生前常来祭扫,泪水都浸染了土地。作者因出生晚未能被祖父抱过,又因漂泊在外远离故乡,内心充满遗憾。
2. 祖父的形象
诗中用"遗德耕䎫内"形容祖父生前的品德——像耕种的农夫一样朴实勤劳;"栖神恬漠閒"说祖父的灵魂如今安详地栖息在宁静中。这些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一位平凡而值得尊敬的老人形象。
3. 深切的思念
最后两句最动人:作者说好不容易才来祭扫一次,跪在草前酹酒时,仿佛能想象出祖父的音容笑貌。"酸辛"二字既指内心的酸楚,也暗示多年未能祭扫的愧疚。
整首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在坟前喃喃自语。通过柏树、酹草等具体事物,把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写得真实可感。尤其是"生迟违抚抱"这种细节,让现代人也能共鸣——很多人都有"没能见到某位亲人最后一面"的遗憾。诗人把这种普遍的情感,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得格外动人。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