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南宋末年一位忠诚大臣高应松的悲壮故事,用通俗的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开篇用"肠断"二字直接点出痛心——杭州城(吴山)本是繁华锦绣地,却传来更夫敲响亡国的"六更"(反常的更鼓声,暗示国家灭亡)。皇宫千门紧锁,皇帝连夜逃难,连传说中的周穆王"八骏马"都载不动国破的哀伤。
第三联是诗人的自责与悲痛:作为随驾大臣,他惭愧没能保护好君主;万里逃难路上,哭的是国家已无路可走。最扎心的是结尾画面:当皇帝太后(两宫)终于能慢慢走向新朝廷时,回头望去,只有高应松一人选择留在南方以死尽忠。
全诗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曾经的繁华对比现在的空荡,众人的逃难对比一人的死守,皇帝重获安稳对比忠臣永别故土。最打动人的是那种"众人皆走我独留"的孤勇,就像现代战争中守护到最后一面旗帜的战士。通过夜逃、潮声、马蹄这些具体画面,让我们感受到八百年前那个绝望夜晚,一个文人的铮铮铁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