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彭渊才谒陶渊明祠读崔鉴碑

武王既伐纣,乃不立微子。虽有去恶仁,终失存商义。

夷齐不肯臣,甘作首阳死。下视莽操辈,欺孤夺幼稚。

汗面亦戴天,特猴而冠耳。桓公弄兵权,刘裕窃神器。

先生于此时,抽身良有以。袖手归去来,诗眼饱山翠。

追还圣之清,太虚绝尘滓。长恨千载心,断弦掩流水。

崔子果何人,赏音乃知此。与君读此碑,相见一笑喜。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人物,赞美了陶渊明高洁的品格和智慧的选择。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1. 历史对比(前12句):
- 用周武王、微子、伯夷叔齐等历史典故,批评那些看似正义实则虚伪的人物(如王莽、曹操),他们表面仁义实则篡权夺位。
- 用齐桓公、刘裕的例子,指出乱世中权力斗争的肮脏。这些铺垫都是为了突出陶渊明的不同。

2. 赞美陶渊明(中间6句):
- "抽身良有以"夸陶渊明在乱世中主动辞官是明智之举。
- "袖手归去来"描绘他洒脱归隐的形象,"诗眼饱山翠"说他从自然中获得诗意。
- "太虚绝尘滓"形容他的精神世界纯净无染。

3. 读碑感悟(最后6句):
- 诗人感叹千年后终于遇到知音(崔鉴),能理解陶渊明的心境。
- 最后两句写与友人同读碑文的会心之乐,说明真正的高尚品格终会被后人理解。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大家熟悉的历史故事作对比,让读者更容易理解陶渊明的选择多么难得。
2. 语言生动形象,比如"汗面亦戴天"写奸雄厚颜无耻,"特猴而冠"说他们像猴子戴帽装人。
3. 通过"断弦掩流水"这样优美的意象,表达对高尚品格的向往。
4. 最后落到与友人共读的温馨场景,让说理有了人情温度。

核心思想是:在污浊的乱世中,保持精神独立和人格纯洁比追逐权力更可贵,这种选择终将被历史铭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