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偕李俭伯光溥、吴薇客敬义、李芷香鼎铭、郑颉苏如海诸同年及家菊人孝廉,曾月夜泛舟至惠山。

今夕是何夕,明月在他乡。
故人颇足清兴,鼓棹溯流光。
水外一重烟树,烟旬一痕山翠,山外数星凉。
酒醒未成寐,清露满衣裳。
渡前浦,穿曲港,但微茫。
谁家秋梦,吹堕长笛起沧浪。
几幅画帘人影,几点画船灯影,罗袂远生香。
疏柳晓风冷,幽思泥篷窗。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群文人在月夜泛舟游玩的雅致场景,充满了诗情画意。

上片开篇就用"今夕是何夕"的疑问,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氛围。月光下,诗人和朋友们乘着小船,沿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前行。远处是朦胧的烟树和隐约的山影,天空中点缀着几颗寒星。酒醒后,露水打湿了衣裳,暗示他们游玩到很晚。

下片写小船穿行在曲折的水道中,四周景物若隐若现。不知谁家的笛声传来,更添几分幽远意境。画船上人影绰绰,灯光点点,还能闻到远处飘来的衣香。最后以拂晓时分的冷风、沾湿船窗的露水作结,暗示这次夜游持续到天亮。

全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文人雅士月夜泛舟的闲情逸致。作者用"烟树""山翠""星凉"等意象,营造出朦胧优美的意境;又用"笛声""灯影""衣香"等细节,让画面更加生动。整首词就像一幅水墨画,将江南月夜泛舟的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黄燮清

黄燮清(1805~1864)晚清诗人、剧作家。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