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宫
●爪茉莉秋夜
每到秋来,转添甚况味。金风动、冷清清地。残蝉噪晚,其聒得、人心欲碎,更休道、宋玉多悲,石人、也须下泪。衾寒枕冷,夜迢迢、更无寐。深院静、月明风细。巴巴望晓,怎生捱、更迢递。料我儿、只在枕头根底,等人来、睡梦里。
每到秋来,转添甚况味。金风动、冷清清地。残蝉噪晚,其聒得、人心欲碎,更休道、宋玉多悲,石人、也须下泪。衾寒枕冷,夜迢迢、更无寐。深院静、月明风细。巴巴望晓,怎生捱、更迢递。料我儿、只在枕头根底,等人来、睡梦里。
现代解析
这首《正宫·爪茉莉秋夜》写的是一个人在秋夜里的孤独和思念,语言直白却情感浓烈。
上片从秋景入手:秋风一吹,天地冷清,连蝉鸣都显得刺耳,这种凄凉连石头人听了都要落泪。这里用夸张的手法(石人下泪)突出秋夜的悲苦,比直接说"我很伤心"更有冲击力。
下片转到深夜场景:被子枕头都是冷的,漫漫长夜睡不着。明明院子里很安静,月光微风都很温柔,但越是宁静越凸显内心的焦灼。"巴巴望晓"这句特别生动,像普通人说"眼巴巴盼天亮",把度秒如年的煎熬写活了。最后突然提到"我儿",点破心事——原来所有的失眠都是因为思念孩子,甚至幻想孩子会出现在梦里。这个转折让前面的景物描写都有了着落,原来秋风冷被都是思念的陪衬。
全词妙在三点:一是用日常事物写深情(冷被窝、蝉叫);二是语言像说话一样自然("怎生捱"就像口语"怎么熬");三是情感层层递进,从泛泛的悲秋突然落到具体的亲子思念,让人恍然大悟又心头一酸。这种把普通人的思念写得如此揪心的功力,正是这首散曲打动人的地方。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