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宫廷夜晚宴罢后的闲适画面,用通俗的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场景搭建
前两句像镜头一样拉开:珠帘低垂的华丽楼阁正对着远处的渡口,热闹的春日宴席结束后,才发现春天已经过去一半。"芳菲已半春"暗含时光流逝的淡淡惆怅,就像现代人聚会散场后突然发现"原来已经这么晚了"的恍惚感。
动态捕捉
后两句写散场时的细节:四部乐队的演奏刚停歇,侍从们手持红烛引路,照着妃嫔们在花丛间穿行。"红烛引妃嫔"这个画面特别生动,烛光摇曳、衣香鬓影,让人仿佛看到妃嫔们提着裙摆走过花径的窸窣声响,烛光把花瓣照得透亮的模样。
隐藏的巧思
诗人没有直接写宴会多奢华,而是用"笙歌散后"的余韵和烛光花影的细节让人联想。就像拍电影不拍派对现场,只拍散场时地毯上的花瓣和高跟鞋特写,反而更显奢靡。最后"花前红烛"的暖色调,又给宫廷生活添了一丝人间烟火气。
王仲修
王仲修,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徙家开封。圭子。神宗熙宁三年(一○七○)进士。八年,以著作佐郎为崇文院校书。同知太常礼院(《宋会要辑稿》卷选举三三之一四)。元丰四年(一○八一),坐谒告淮南时所为不检,冲替(同上书职官六六之一五)。七年,为著作佐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八)。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勒停。元符三年(一一○○),为其父王圭诉冤,尽复圭故官谥赠。事见《东都事略》卷八○《王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