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原夫还乡

游子念乡里,艰时未得归。
心逐征鸿去,目送孤云飞。
国内同文轨,买舟娄之水。
春还雪己消,方塘曲尘起。
江倾东固山,遗庙荒墟间。
重经旧闾里,感慨泪潸潸。
儿童喜君至,烹鲜击肥彘。
亲知喜君还,扶老兼携稚。
握手话绸缪,同寻昔钓游。
始信还乡乐,犹胜万里侯。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陈原夫)终于回到家乡的故事,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归乡后的喜悦。

前半部分(游子思乡):
开头直接点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但因为时局艰难一直没能回去。他的心跟着南飞的大雁一起飞向家乡,眼睛望着天边的孤云,仿佛云也在替他张望故乡的方向。这里用"征鸿"和"孤云"两个意象,把抽象的思想情绪变得生动可见。

中间部分(归途见闻):
接着写他坐船回乡的路上看到的景象:春天到了积雪融化,池塘边泛起像酒曲一样细小的尘埃("曲尘"指初春水边浮动的细微绿萍)。船经过东固山时,看到江边的古庙已经荒废。这些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回乡的季节(初春),又通过荒庙暗示了离乡多年、物是人非的感慨。

后半部分(归乡之乐):
最动人的是到家时的场景:孩子们看到他回来高兴地杀猪宰鱼准备饭菜,亲戚朋友们扶老携幼来看他。大家握着手说不完的话,一起回忆当年钓鱼游玩的地方。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时候才真正体会到,回家的快乐,比当大官("万里侯")还要幸福。

诗歌魅力:
1. 情感真挚:没有华丽辞藻,就像唠家常一样写归乡的过程,但字字都能让人感受到游子的思乡情和归乡喜。
2. 画面感强:从望云思乡到杀猪做饭,像连环画一样一幕幕展现,读起来很有场景感。
3. 对比巧妙:用路上的荒凉景象(荒庙)反衬到家时的热闹温馨,用"万里侯"的富贵对比突出平凡团聚的珍贵。
4. 生活气息浓:"烹鲜击肥彘"(杀鱼宰猪)这样接地气的描写,让古代诗歌有了烟火气,特别亲切。

这首诗告诉我们:无论走得多远,最温暖的永远是回家的路;再大的成就,也比不上亲人团聚的平凡快乐。这种跨越千年的情感,今天读来依然能引起共鸣。

袁华

苏州府昆山人,字子英。工诗,长于乐府。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有《可传集》、《耕学斋诗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