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秋夜独坐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秋夜的寂寥与诗人的愁绪。
前两句“中庭坐深夜,诗思与秋清”点明了时间和环境:诗人在深夜的庭院中独坐,秋夜的清凉让他的诗思更加敏锐。这里的“秋清”不仅指天气的凉爽,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清明与孤独。
接下来的“零露沾衣湿,流萤度竹明”是具体的景物描写:夜露打湿了衣裳,萤火虫在竹林间飞舞,发出微弱的光。这两句通过“露”和“萤”的细节,生动地表现了秋夜的静谧与幽美,同时也透露出诗人独坐时间之长。
“酒杯嗟量减,烽火唤愁生”转向了诗人的内心活动:他感叹自己酒量变小,借酒消愁却难以如愿;而远方的烽火(可能指战事或动荡)更勾起了他的忧愁。这两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对时局的忧虑。
最后两句“断送凄凉好,西风鼓角声”将情感推向高潮:西风呼啸,夹杂着鼓角声(可能是军营的号角),彻底打破了秋夜本应有的宁静,只剩下无尽的凄凉。这里的“断送”一词,暗示了诗人对美好秋夜被破坏的无奈与伤感。
整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由静到动的描写,层层递进地展现了诗人从孤独、忧愁到悲凉的心境变化。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使得这首诗词既有画面感,又有深刻的情感共鸣,让读者能感受到秋夜独有的萧瑟与诗人内心的苍凉。
袁华
苏州府昆山人,字子英。工诗,长于乐府。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有《可传集》、《耕学斋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