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夷

区区黠虏敢狂呼,遣使峨冠谒上都。
辄出封章辞国命,妄传声势困军须。
闭之塞漠为良策,啖以民膏是失图。
淳俗易摇无自挠,每闻流议一长吁。

现代解析

这首诗《串夷》讽刺了当时朝廷对北方少数民族(“黠虏”)的软弱政策,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前两句写敌人嚣张:区区小贼竟敢狂妄叫嚣,还派使者戴着高帽来京城耀武扬威。这里“峨冠”暗指敌人装腔作势。

中间四句批评朝廷失策:敌人动不动就上书拒绝朝廷命令(“辞国命”),虚张声势消耗我军物资。诗人提出对策——把敌人挡在塞外才是上策(“闭之塞漠”),用百姓血汗钱讨好他们(“啖以民膏”)完全是昏招。

最后两句感叹民心易乱:淳朴的百姓容易被谣言动摇,每次听到街头巷议都让人叹气。这里既担忧民众被敌人蛊惑,也暗指朝廷政策不得人心。

全诗像一篇犀利的时评:用“狂呼”“妄传”等词活画出敌人的无耻,用“失图”“长吁”等词直指朝廷的无能。最后落在百姓身上,凸显政策失误的危害性,比直接骂朝廷更高明。

苏舜钦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