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进士叶授

旅迹飘然与俗分,动时高价逐新文。
寄眠僧舍扃秋雨,牵梦家山隔海云。
学慕丘轲方共语,道归杨墨任离群。
名场好应同人举,垂拱明堂有圣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叶授的进士漂泊在外、追求理想的生活状态,同时展现了他对世俗与学问的思考。

首联"旅迹飘然与俗分,动时高价逐新文"写叶授四处漂泊,与世俗保持距离,他的文章在当时很受推崇。"飘然"二字既写出行踪不定,也暗示超脱世俗的气质。

颔联"寄眠僧舍扃秋雨,牵梦家山隔海云"用具体场景刻画游子生活:秋雨夜寄宿僧舍,关门听雨声;梦中思念故乡,却被海天阻隔。一实一虚,道尽漂泊之苦。

颈联"学慕丘轲方共语,道归杨墨任离群"转向思想层面:叶授仰慕孔子(丘)、孟子(轲)的儒家学说,但也接受杨朱、墨家等其他学派思想,甘愿因此与主流疏离。体现其学术包容性。

尾联"名场好应同人举,垂拱明堂有圣君"笔锋一转:虽然特立独行,但叶授在科举考场(名场)表现优异,最终获得明君赏识。"垂拱明堂"暗指朝廷,表达对明君选才的期待。

全诗以"漂泊"为明线,以"求道"为暗线,通过僧舍听雨、梦回故乡等生动画面,展现了一个既保持学术独立,又能适应科举制度的读书人形象。最后落在"圣君识才"的圆满结局,反映了古代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诗中"秋雨""海云"等意象清冷孤高,与主人公超然物外的气质高度契合。

释智圆

释智圆(976~1022),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