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江南水乡夜景,读来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
上片从视觉入手,像电影镜头般缓缓展开:一弯新月低垂在瓜洲渡口,夜露渐渐凝结成水滴。渔船尾部的红灯在水面投下摇曳的光影,照亮了沙沙作响的芦苇丛。"红逗"二字用得极妙,把渔火顽皮地挑逗芦苇的灵动感写活了。
下片转入听觉描写:偶然的摇橹声划过金山寺下,深夜的梵钟早已停歇。这时一缕潮水推着船前行,对岸忽然飘来风中隐约的笛声。"催送"二字把潮水拟人化,仿佛它也在帮忙传递这跨越江面的笛声。
全词最动人的是那种"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明明写了很多声音(摇橹、钟声、风笛),却反而衬托出夜的静谧。就像我们深夜未眠时,偶然听到的声响反而让夜晚显得更安静。词人用渔火、芦苇、潮痕这些江南常见物象,编织出一个让人心安的夜晚,字里行间透着对平凡生活的细腻品味。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