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师圣可桐虚斋

吾闻峄山桐,猗猗排秀干。
栖鸾宿凤信所奇,众木纷纷何足算。
呜呼,天相彼质,复虚彼心。
故其声之隐也无阂,其动也无留。
有叩而鸣,体佚而休。
嘉上人之妙龄兮,无适俗之卑韵。
刚有拟于斯桐兮,廓中虚以受训。
异速成之朝荣兮,培益厚而日敏。
悼像末之寥寥兮,蹇吾道之不振。
续芳尘于祖席兮,他日非桐虚上人⑴者而复谁何哉。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峄山桐”的赞美,表达了对高尚品质和虚心学习精神的推崇。诗人首先描绘了峄山桐的美丽和与众不同,它高大挺拔,吸引了凤凰等神鸟栖息,远远超越了其他普通的树木。这象征着一种卓越的品质和独特的气质。

接下来,诗人指出这种桐树之所以能发出美妙的声音,是因为它内心空虚,能够容纳外界的触动。这种“虚心”让它能够自然地回应外界的叩击,发出和谐的声音,同时也能在需要时保持安静。这里,诗人通过桐树的特性,比喻一种虚心接受教诲、灵活应对变化的人生态度。

然后,诗人将这种桐树的品质与一位年轻僧人(上人)相比,称赞这位僧人不随波逐流,保持着高洁的品格。诗人认为这位僧人就像桐树一样,内心空虚,能够接受教导,不像那些急于求成的人,而是通过不断积累和磨练,逐渐变得更加敏锐和优秀。

最后,诗人感叹在当下时代,像桐树和这位僧人这样的高尚品质已经不多见,传统的道德和智慧也逐渐衰落。但他仍然希望这种精神能够传承下去,未来能够有更多像桐树和这位僧人一样的人出现,继续发扬这种高尚的品格和虚心学习的传统。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赞美桐树的特质,表达了对高尚品德、虚心学习精神的推崇,同时也对当下社会的浮躁和道德的衰落表示了忧虑,呼吁人们回归传统,培养内心的空虚与智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