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日雨病中喜二弟来自南京

亢阳苦作厉,人物皆昏如。
兹辰一阴生,况与甘霖俱。
燔燄忽已扫,清气回堪舆。
我方病炎热,展转无宁居。
得此若新濯,洒洒心情舒。
依约小床润,点射明窗虚。
况我同胞子,千里来宁予。
雁行夜联榻,咫尺庭中隅。
琅琅语颇闻,喜今到吾庐。
伏枕听檐滴,漏下二鼓馀。
苏韦有故事,莫惜花笺书。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夏至生病时,因为下雨和弟弟来访而感到喜悦的心情。全诗用生活化的语言描绘了天气变化和亲情温暖,读起来很亲切。

前六句写天气变化:开头说夏天太阳毒辣,热得人昏昏沉沉。接着写夏至这天终于下雨了(夏至后阴气始生),久旱逢甘霖,热气一扫而空,空气变得清新宜人。这里用"燔燄"形容烈日,"清气"形容雨后空气,对比很鲜明。

中间八句写自己的感受:作者正被暑热折磨得辗转难眠,这场雨就像给自己洗了个澡,顿时神清气爽。雨水打湿了小床,在窗上留下点点水痕。更让人高兴的是,远道而来的弟弟("同胞子"指亲弟弟)在这时来看望自己。兄弟俩夜里并排躺着聊天,虽然房间不大,但听着弟弟熟悉的声音,感到特别温馨。

最后四句写夜深人静:作者躺在枕上听屋檐滴水,直到二更天(晚上9-11点)。想到历史上苏轼和韦应物都写过听雨的诗句,自己也忍不住要提笔记录这美好的夜晚。"花笺"指精美的信纸,说明作者想认真写首诗纪念这个特别的夏至夜。

全诗亮点在于:
1. 把常见的夏日暴雨写得充满生机,雨声、水痕都变得可爱
2. 通过"联榻夜话"这个细节,把兄弟情写得真实动人
3. 最后用历史文人典故,把个人感受升华成永恒的诗意
4. 语言就像聊天一样自然,比如"洒洒心情舒"这种口语化表达

这种把日常生活写得充满诗意的能力,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我们现代人遇到酷暑下雨、亲人相聚,可能发个朋友圈就完了,但古人却能捕捉这些瞬间的感动,用文字永远留存下来。

程敏政

(1445—1499)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