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二首 其二

云巘曾棱路远苍,井梧萧瑟陨疏黄。
浪浪一枕芭蕉雨,端为幽人滴⑴夜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雨之夜的孤寂景象,通过几个简单的画面传递出深沉的情感。

第一句"云巘曾棱路远苍"写远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山路蜿蜒伸向苍茫远方。这里的"云巘"指云雾缭绕的山峰,"曾棱"形容山势陡峭,整体营造出一种遥远而朦胧的意境。

第二句"井梧萧瑟陨疏黄"聚焦到近处的梧桐树,树叶在秋风中萧瑟作响,稀疏的黄叶纷纷飘落。"井梧"指井边的梧桐树,这个细节让画面更具体,也暗示有人在附近生活。

第三句"浪浪一枕芭蕉雨"转到室内,写雨打芭蕉的声音连绵不断。"浪浪"形容雨声连续,"一枕"说明诗人正躺在床上听雨,这个转换很自然。

最后一句"端为幽人滴夜长"点明主题:这连绵的雨声,仿佛专为孤独的人(幽人)而滴落,让夜晚显得更加漫长。"端为"意思是"正是为了",赋予雨声以情感。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由远及近的视角转换,从远山到梧桐再到室内,最后落在人的感受上
2. 用"陨疏黄"、"芭蕉雨"等具体意象表现秋天的萧瑟
3. 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巧妙结合,雨声成了孤独的陪伴者
4. 语言简洁但意境深远,让读者能感受到秋夜的凉意和诗人的孤寂

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让普通的秋雨景象承载了丰富的情感,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孙觌

孙觌dí(1081~1169)字仲益,号鸿庆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人。孝宗乾道五年卒,年八十九(《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孙觌为人依违无操,早年附汪伯彦、黄潜善,诋李纲,后复阿谀万俟卨,谤毁岳飞,《宋史》无传。孙觌善属文,尤长四六。著有《鸿庆居士集》、《内简尺犊》传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