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游石镜山作

马行半日城皆陡,槲叶随风出林走。
桑乾河北饮马时,却望树色还参差。
平沙茫茫埋马膝,复有一山当路出。
远寻千级到寺巅,寺外城堞皆冲天。
红林萧疏日光薄,破楼无钟殿扉落。
庭隅堆草湿一边,夜半或有山魈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冬日山行的所见所感,用生动的画面感带我们走进一个荒凉又神秘的世界。

开头两句就像电影镜头:马走了半天,眼前都是陡峭的山城,枯黄的槎树叶被风吹得在林间乱飞。这里用"陡"字形容城池,既写实又夸张,让人感受到山势的险峻。"槎叶随风出林走"的"走"字用得特别妙,把落叶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在赶路。

中间部分写旅途中的波折:刚在桑乾河边饮完马,回头就看到参差不齐的树林;走过平沙没膝的荒漠,突然又有一座山挡在面前。这些描写既展现了路途的艰辛,也暗示人生路上总有意外的阻碍。

登上山顶后看到的景象更奇特:寺庙外的城墙高耸入云,但寺庙本身却破败不堪——阳光透过稀疏的红叶显得很微弱,钟楼塌了,殿门也掉了。这种强烈的对比制造出一种荒诞感,好像来到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最后两句最耐人寻味:院子里堆着半边湿漉漉的草堆,诗人突然猜想,半夜可能有山鬼在这里睡觉。这个突如其来的想象,给整首诗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让破败的寺庙顿时有了灵性。

全诗就像一幅冬日山行图,既有真实的旅途见闻,又充满奇特的想象。诗人用"马行""饮马"等细节让我们感受到旅途的真实,又用"山魈眠"这样的幻想打破现实的沉闷。最精彩的是那些对比描写:高耸的城墙和破败的寺庙,明亮的日光和阴暗的角落,都在提醒我们:再荒凉的地方,也可能藏着意想不到的生命力。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