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校东阳县试卷事竣柬梓材(甲戌(清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年,三十一岁))
东白巍峨毓秀奇,搜岩采干系吾思。
方欣文字随缘结,适届珊瑚撒网期。
首夏风光荣草木,残春烟景艳台池。
筵烧椽烛纱窗静,梦醒藤床角枕移。
问字非关扬子宅,瞻型恰傍向公祠(前邑令向公创建考棚。)。
红莲朵朵廓开缓,白战家家铁不持。
院锁无哗清雀角,笔排有阵落乌丝。
惊人未得长城句,快我先闻幼妇词。
乱似暮鸦当户噪,情同归燕隔帘窥。
为分燕石心常苦,恐溷鱼珠手屡披。
冰雪为怀量玉尺(以冰壶玉尺四字刻小印。),文章佐酒酌琼卮。
芭蕉绿荫粗能赋,泉石清音可与诗(谓种蕉赋拟东坡水乐亭诗两题。)。
思坂谁堪展骥足,解经绝少说羊皮(经解题以五羊皮食牛。)。
书多破体区淮别,句碍冘长去蔓滋。
既获品题佳士许,更教得失寸心知(每场以前场评定之卷示试士。)。
标来新义差明眼,思入匪夷亦解颐。
十倍邻封才济济(试士有千二百之多。),兼旬分校日迟迟。
鸡群不数尝千蹠,鹤立偏教失一夔(首名何姓卷由芝生分校得之。)。
漫道晷檐争小试,还占台阁是初基(向公题有台阁初基匾额。)。
儒臣云集欣留葛,孝子风徽赖有斯⑴。
石叱洞天仙得路(诗题叱石成羊。),金携昏夜我谁欺(时有谤得贿者。)。
幸资璞玉他山错,岂乏明珠沧海遗。
沆瀣从知关夙契,苦辛敢自负初时。
功名鹊起前程远,八华遗芳在得师。
方欣文字随缘结,适届珊瑚撒网期。
首夏风光荣草木,残春烟景艳台池。
筵烧椽烛纱窗静,梦醒藤床角枕移。
问字非关扬子宅,瞻型恰傍向公祠(前邑令向公创建考棚。)。
红莲朵朵廓开缓,白战家家铁不持。
院锁无哗清雀角,笔排有阵落乌丝。
惊人未得长城句,快我先闻幼妇词。
乱似暮鸦当户噪,情同归燕隔帘窥。
为分燕石心常苦,恐溷鱼珠手屡披。
冰雪为怀量玉尺(以冰壶玉尺四字刻小印。),文章佐酒酌琼卮。
芭蕉绿荫粗能赋,泉石清音可与诗(谓种蕉赋拟东坡水乐亭诗两题。)。
思坂谁堪展骥足,解经绝少说羊皮(经解题以五羊皮食牛。)。
书多破体区淮别,句碍冘长去蔓滋。
既获品题佳士许,更教得失寸心知(每场以前场评定之卷示试士。)。
标来新义差明眼,思入匪夷亦解颐。
十倍邻封才济济(试士有千二百之多。),兼旬分校日迟迟。
鸡群不数尝千蹠,鹤立偏教失一夔(首名何姓卷由芝生分校得之。)。
漫道晷檐争小试,还占台阁是初基(向公题有台阁初基匾额。)。
儒臣云集欣留葛,孝子风徽赖有斯⑴。
石叱洞天仙得路(诗题叱石成羊。),金携昏夜我谁欺(时有谤得贿者。)。
幸资璞玉他山错,岂乏明珠沧海遗。
沆瀣从知关夙契,苦辛敢自负初时。
功名鹊起前程远,八华遗芳在得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戴望舒在31岁时写的,记录了他参与东阳县科举阅卷工作的经历和感受。全诗用生动的比喻和日常化的语言,展现了科举考试的场景和阅卷官的心态。
诗的开头用"东白巍峨"形容东阳县山势雄伟,暗喻当地人才辈出。接着以"搜岩采干"比喻自己选拔人才的职责,像在山中寻找珍贵木材一样认真。
中间部分详细描绘了阅卷场景:夏天草木茂盛,考生们在安静考场里奋笔疾书。诗人用"红莲朵朵"形容试卷铺开的样子,"白战家家"比喻考生们赤手空拳地比拼文才。他提到自己批改时战战兢兢,像区分燕石和珍珠一样谨慎,用"冰雪为怀"形容自己公正的评判标准。
诗中还穿插了一些趣事:有考生写出令人惊艳的好文章("快我先闻幼妇词"),也有杂乱无章的文章("乱似暮鸦当户噪")。诗人特别提到发现了一个何姓考生的优秀试卷,像鹤立鸡群般突出。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思考:虽然辛苦阅卷,但能发现人才很欣慰。他谦虚地说自己只是帮助考生打磨才华("幸资璞玉他山错"),相信真正的人才终会脱颖而出("功名鹊起前程远")。
全诗用大量生活化的比喻(如暮鸦、归燕、红莲等),把严肃的科举阅卷写得生动有趣,既展现了考试的紧张氛围,又流露出考官的责任感和对人才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