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悼念好友欧阳修的两个儿子(伯和、仲纯)而作,这里分析的是第二首,主要写给弟弟仲纯。
前四句夸赞仲纯的才华:
1. "仲氏气无前"说他精神气概无人能比,写文章时"思涌泉"形容他文思像泉水一样不断冒出来。
2. "飘然落笔地"写他潇洒的写作姿态,"疾邪篇"指他常写出批判时弊的好文章,说明他不仅文采好,还有正义感。
中间两句用比喻说人生道理:
1. "杶干要经雪":像珍贵的杶木(一种好木材)必须经历风雪才能成才,暗示人要经历磨难。
2. "骅骝著鞭":用千里马(骅骝)需要鞭策才能跑得更快,比喻人才需要磨练。
最后两句表达遗憾:
诗人悲伤地说,我们这些老朋友很凄凉,没能看到仲纯白头年老的样子("华颠"指白发),暗指他英年早逝。
全诗用简单的比喻(泉水、树木、骏马)把对朋友的欣赏、对人生挫折的理解,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惋惜都表达出来了。最打动人心的,是苏轼在夸朋友才华时不是空洞赞美,而是用具体事例(写文章又快又好、敢于批评不良现象)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逝者的优秀品格。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