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凌晨赶路的山中景象,充满了朦胧美和旅途的孤寂感。
前两句"揽衣中夜起,秣马早鸣鞭"直接点明时间——半夜起床赶路,喂马备鞍准备出发。一个"早"字暗示了路途遥远,必须趁早启程。
接下来四句写赶路时看到的景色:残月已经西沉照不到地面,但启明星还挂在天边;边走边问路确认时间,穿过山涧时隐约听见泉水声。这些描写生动展现了黎明前光线昏暗、视线模糊的特点,尤其是"频问晓"这个细节,既表现了赶路人的急切,又巧妙地交代了天色未明的环境。
最后两句写到达目的地附近时的景象:东边山林外晨光微露,山间的云雾和田野的炊烟交织在一起。这里的"翳翳"形容光线微弱,"杂"字则生动表现了晨雾与炊烟交融的动态画面。
全诗通过赶路人的视角,用朴实自然的语言记录了一个完整的凌晨行程。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中夜起""早鸣鞭""频问晓"等动作描写,以及残月、明星、暗泉、晨雾等意象的叠加,让读者能感受到旅人独自赶路的辛苦和山间清晨特有的静谧氛围。最妙的是结尾的山云陇烟,既点明了时间推移到清晨,又以开阔的视野收束全篇,给人留下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