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武毅公宝刀歌谢莱阳徐明府桂宝同年

昔年曾刻《南塘集》,今朝喜得戚家刀。刀轻如纸光如水,两行款识秋芒豪。

上镌万历十年字,是时公居蓟镇地。登州戚氏岳家军,铸刀初成姓为记。

忆昔浙闽与三边,公所到处皆凌烟。虏酒朔风不成醉,精神炯炯三百年。

几经流传济南驿,徐侯得之若拱壁。银函未改明时装,鸊鹈血染苔花碧。

我今持节过莱阳,下马直上徐侯堂。徐侯宝刀举相赠,知余团练兼御防。

千金挂树生不疑,楚弓楚得千古奇。即今防边无二义,关东诸将何离披。

北洋舟师更无论,一掷二千六百万。遂令穷岛逞天骄,海夹虾夷任滋蔓。

朝廷命我治乡兵,徐侯与我同岁生。俯仰东南天半壁,酒酣斫地泪纵横。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谢章铤写给朋友徐桂宝的答谢诗,主题围绕一把珍贵的戚家军宝刀展开。全诗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8句)写宝刀的来历。诗人先说自己以前编过戚继光(号南塘)的诗集,如今又得到这把刻有"万历十年"的戚家刀。他用"轻如纸""光如水"形容刀的锋利,刀上刻着戚继光镇守蓟州时的铭文,说明这是戚家军的象征。

第二部分(中间12句)回忆戚继光的功绩。通过"浙闽与三边"等战场描写,赞美戚继光精神长存三百年。这把刀后来流落到济南驿站,被徐桂宝当作珍宝收藏。诗人特意强调刀鞘还保持着明朝的原样,刀身上的血渍已变成青苔色,暗示历史的沧桑。

第三部分(接着8句)写赠刀场景。诗人路过莱阳时,徐桂宝慷慨赠刀,因为他们都是负责地方防务的官员。这里用"千金挂树"的典故,称赞徐桂宝轻财重义的品格,也暗含"宝刀赠英雄"的意思。

第四部分(最后8句)抒发忧国之情。诗人笔锋一转,批评当时边防松懈、海军浪费军费,导致倭寇猖獗。最后在酒酣耳热之际,他与同岁的徐桂宝相对挥泪,表达了对东南沿海安危的深切忧虑。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表面是答谢赠刀,实则借古讽今。通过一把明代抗倭名将的宝刀,既追忆了戚继光的英雄气概,又痛心当下国防废弛。那把凝结着民族精神的古刀,成了照见时代危机的一面镜子。诗人最后"酒酣斫地泪纵横"的描写,尤其能让人感受到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