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道中
山色与目习,水声惟耳恋。
经年一往还,了无异闻见。
衰颜朝夕催,长途筋力倦。
况兹清明节,微雨柳初变。
道旁何人墓,高低悬纸遍。
长眠虽尔轮,短晷从我衒。
昨经贾岛祠,推敲句犹羡。
聊复马上吟,来赓里中谚。
暮投村坞宿,聚观山村彦。
互有丘壑心,莫哂风尘面。
经年一往还,了无异闻见。
衰颜朝夕催,长途筋力倦。
况兹清明节,微雨柳初变。
道旁何人墓,高低悬纸遍。
长眠虽尔轮,短晷从我衒。
昨经贾岛祠,推敲句犹羡。
聊复马上吟,来赓里中谚。
暮投村坞宿,聚观山村彦。
互有丘壑心,莫哂风尘面。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易水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语言平实却充满生活气息。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六句)写旅途疲惫。诗人说自己看惯了山色、听惯了水声,这条路走了很多年也没什么新鲜事。衰老的面容一天天变化,长途跋涉让人筋疲力尽。这里用"衰颜朝夕催"这样形象的比喻,让读者感受到岁月和旅途的双重压力。
中间部分("况兹清明节"到"短晷从我衒")突然转入清明时节的场景。微雨中柳树刚发芽,路边坟墓挂满纸钱,生与死的对比十分强烈。诗人感叹:虽然死者长眠是自然规律,但活着的人看着短暂的光阴流逝,还是会感到焦虑。这里用扫墓的日常场景,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最后部分("昨经贾岛祠"到最后)笔锋一转,写旅途中的文化见闻。诗人路过贾岛祠堂(唐代苦吟诗人),想起"推敲"的典故,自己也忍不住在马上吟诗。晚上投宿山村时,当地文人好奇围观,诗人幽默地说:别看我们风尘仆仆,心里可都装着山水雅趣呢!这部分用贾岛的典故和村民的反应,展现了文人即便在旅途中也不忘吟咏的雅兴。
全诗就像一篇旅行日记,既有身体劳累的真实记录,又有对生命的感悟,最后以文人特有的幽默自嘲收尾。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累并诗意着"的生活态度——明明很疲惫,看到柳树纸钱会伤感,路过古迹要吟诗,遇到村民还要开玩笑,这种苦中作乐的文人情怀特别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