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收到朋友蒋怿庵从海外寄来的"雨花菜"后,触发的深情回忆与感慨。
前四句是温暖的回忆:作者吃着雨花菜,想起年轻时在黄州(今湖北)品尝虾笋的往事,那时常在潘家酒馆畅饮。如今在远离家乡的海外,重新尝到雨花菜这种春日的时令菜,熟悉的风味让他倍感亲切。
中间两句描写雨花菜的特点:这种菜生长速度比雷雨后快速生长的菌类要慢,采摘时却像采茶一样可以连续不断地收获。通过对比,突出了雨花菜既珍贵又产量稳定的特质。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突然停下筷子难以下咽——因为想到澎湖百姓只能以水藻充饥的困苦生活,顿时感到无比惆怅。这里由美食联想到民生疾苦,体现了作者心系百姓的情怀。
全诗从个人口腹之欲上升到对民众生活的关切,由小见大,在平淡的饮食描写中寄托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展现了古代文人"心系天下"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