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成杏怀给谏

相思何处不神伤,怕听南来雁几行。
一万里余书断绝,十三年事各悲凉。
欣传谏草销兵革,独怪羁人阻瘴乡。
何日先归松菊下,看君早晚致虞唐。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的是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漂泊在外的孤独与无奈。全诗情感真挚,语言平实,读来令人动容。

首联“相思何处不神伤,怕听南来雁几行”直接点明主题:思念让人无处不伤感,连南飞的大雁叫声都不敢听,因为大雁常用来传递书信,可自己却收不到友人的消息。这种“怕听”其实是极度渴望却得不到的无奈。

颔联“一万里余书断绝,十三年事各悲凉”用具体数字强调分离之远、时间之久:相隔万里书信不通,十三年间各自经历坎坷。数字的对比让漂泊的苦闷更加具象化。

颈联“欣传谏草销兵革,独怪羁人阻瘴乡”情绪转折:前句为友人谏言(劝诫朝廷的奏章)可能平息战乱而欣慰,后句却自嘲仍被困在南方瘴气之地。一喜一悲,突显对自身处境的失落。

尾联“何日先归松菊下,看君早晚致虞唐”以想象收尾:什么时候能比友人先回乡隐居(松菊象征田园生活),再看着友人建功立业(虞唐指盛世)?表面是期待,实则暗含归乡无期的苦涩。

全诗亮点
1. 虚实结合——既有万里、十三年等真实距离,又有松菊、虞唐等象征意象,让情感更饱满。
2. 矛盾心理——既为友人高兴,又为自己困顿而酸楚,展现复杂人性。
3. 平凡中的深刻:没有华丽辞藻,但“怕听雁声”“书断绝”等生活细节更能引发普通人共鸣。

总结:这是一封穿越时空的“信”,写满普通人对团聚的渴望、对命运的叹息。它的魅力不在于技巧,而在于每个字都戳中异乡游子的心——我们怕听熟悉的声音,怕算离家的日子,怕别人问“何时回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