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故事,通过几个典型场景展现了乱世中不同人物的命运。
前四句说的是安禄山叛乱时,有个叫甄济的官员(诗中称"甄郎")坚守气节不肯投降。安禄山派人带着刀去威胁他,结果使者被他正气震慑,封刀而回。后来叛军攻入东京洛阳,伪政权强迫官员跪拜,甄济依然不屈服。
中间两句用对比手法:画家郑虔被贬后死去,诗人王维被迫接受伪职但活了下来,只有老朋友苏源明始终保持着气节。这里通过三种不同结局,展现乱世中知识分子的艰难选择。
最后两句最震撼:安禄山宴会上,舞象(表演的大象)似乎通人性在悲鸣,乐工(音乐人)忍不住哭泣。残暴的叛军就把乐工砍死,甚至把大象也宰了分肉吃。这个血腥场景生动揭露了叛军的野蛮残暴。
全诗用具体事例和强烈对比,既歌颂了甄济等人的气节,又控诉了战乱的残酷。特别是大象和乐工的遭遇,让读者直观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黑暗。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让事实说话,这正是这首诗打动人心的地方。
李东阳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