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小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道出了历史兴亡的残酷真相。
前两句直接点出两位亡国之君:南唐后主李煜和五代后蜀皇帝孟昶。他们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才子皇帝,擅长诗词艺术,却不懂治国之道。
后两句是诗人的感叹:可惜他们亡国太晚,没赶上"降王长"的好时候。这里的"降王长"是反讽手法——表面上说"投降的君王能活得长",实际暗指这些亡国之君如果早点投降,或许能保住性命(历史上李煜被毒死,孟昶疑似被杀害)。诗人用"可惜"二字,看似替他们惋惜,实则讽刺他们沉迷享乐、不识时务。
全诗短短20字,却包含了三层深意:
1. 点明历史人物,建立共鸣
2. 用"迟"字暗示他们本可避免悲剧
3. 用反讽揭示亡国君王的必然下场
这种举重若轻的写法,让读者在简单的字句中感受到历史的沉重。诗人没有直接批评,而是让事实说话,留给读者思考空间:到底是命运捉弄,还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导致了结局?这种开放式的表达正是古典诗词的智慧所在。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