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竹垞太史著书砚歌为曹种水言纯赋

太史跋扈翰墨场,罢官长揖归故乡。
北垞之南南垞北,有亭万卷罗缥缃。
著书等身老弥笃,如起废疾针膏肓。
经兼郑孔史班马,此砚晨夕时相将。
忆昔太史返大庾,一百八石载归航。
朱砂斑红雀斑黑,鸲鹆眼碧鸦眼黄。
已闻榜人窃其九,余亦散尽无留藏。
复从何处得端产,轩然一笑谁能详。
曹君博物清门彦,频年鼓棹游维扬。
倾囊购得太史砚,巧偷豪夺嗤襄阳。
近来好事工作伪,片瓦辄欲夸香姜。
即如樊榭跋此砚,谓曾过眼见数方。
晴窗展玩三叹息,鲁鼎真赝空评量。
物因人重伪亦好,况喜石质尤精良。
流传傥入俗人手,何异黠鼠衔生姜。
谁知精灵默呵护,前归樊榭后古香。
从兹定见虹贯月,沧江夜夜生光芒。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清代学者朱彝尊(号竹垞)的一块珍贵砚台的故事,以及砚台流传过程中的趣事。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朱彝尊的学者形象(前六句)
诗人先夸朱彝尊学问大,退休后回家专心写书。用"跋扈翰墨场"形容他在文坛很有影响力,"如起废疾针膏肓"比喻他的著作能治学问上的毛病,说明他的学术地位很高。

2. 砚台的来历(中间十二句)
讲这块砚台是朱彝尊从大庾带回来的108块名砚之一,原本都散失了,不知怎么又出现了一块。这里用"朱砂斑红""鸲鹆眼碧"等描写砚台的珍贵花纹,说它像鸟的眼睛一样漂亮。还调侃说可能是从船上偷来的,增添趣味性。

3. 砚台的流转(接着十句)
砚台现在被曹种水买到手。诗人说现在市面上假货多,连著名学者厉鹗(樊榭)都见过好几块类似的。但强调这块砚台石质特别好,就算是仿的也值得收藏,用"鲁鼎真赝"的典故说明真伪难辨。

4. 砚台的价值(最后六句)
诗人认为物品的价值在于它属于谁。这块砚台先后被厉鹗、曹种水(古香)收藏,就像有神灵保佑一样。结尾用"虹贯月""沧江生光"的美丽画面,预言这块砚台会永远闪耀光芒。

诗的核心魅力
- 把一块砚台写得像有生命的宝贝,用"黠鼠衔生姜"比喻俗人不懂珍惜
- 通过物品流转展现文人雅趣,真假之争反而增添了收藏的乐趣
- 语言生动,比如"巧偷豪夺嗤襄阳"用米芾的典故调侃收藏家的小心思
- 最后升华主题:真正的好东西会因为主人的品格而增值,就像朱彝尊的学问让砚台更有价值

全诗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让读者感受到文人对文房四宝的特殊感情,也反映了清代文人圈的收藏风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