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砚行

溧阳渺渺红尘杳,讼牒簿书何日了?
日斜犹自未休衙,欲寝楼头已催晓。
政出多门空扰扰,休誇金印大如斗。
君不见古人惜砚如惜圭,端溪妍丑纷不齐。
此来囊中无一锥,但携石砚作亲随。
官罢奚奴背归去,浓磨香墨赋樵溪。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石砚为引子,道出了古代小官吏的辛酸和文人风骨。全诗可分三部分理解:

1. 官场疲惫(前六句)
用溧阳小吏的日常开篇:堆积如山的公文永远处理不完,从早忙到深夜,刚想休息天又亮了。"政出多门"暗指官僚体系混乱,就算挂着大金印的官也未必值得羡慕。这里用"金印大如斗"的反讽,说透了官场表面风光背后的无奈。

2. 砚台寄情(中间四句)
笔锋转到砚台,古人把砚台看得像玉器般珍贵,但作者囊中空空,只带着一方石砚走南闯北。这里的砚台既是谋生工具,更是精神寄托——在穷困中仍保持着文人的体面。

3. 归隐之志(最后两句)
最精彩的是结尾想象:等辞官那天,就让书童背着这方砚台回家,在溪边痛快地磨墨写诗。这画面把困顿的现状与超脱的理想完美结合,砚台成了连接现实与理想的纽带。

全诗妙在:
- 用"石砚"这个小物件串起整个职业生涯
- 对比手法突出(忙碌公务vs闲适归隐)
- 语言朴实却画面感强(如"奚奴背归"的生动场景)
- 在自嘲中透出文人傲骨

就像现代人带着笔记本电脑四处奔波,诗人通过一方石砚,既吐槽了工作压力,又守住了精神世界,最后那个"归去写诗"的梦想,至今能引起职场人的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