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听到长嫂去世的消息后,内心悲痛又联想到已故兄长(伯修)的复杂心情。
前两句"山北山南累亦多,愁缘不尽奈他何"用爬山比喻人生艰难——就像翻越一座座山,烦恼忧愁永远没有尽头,却又无可奈何。这种比喻让抽象的愁绪变得具体可感。
后两句笔锋一转:"花源正好深深去"表面写想躲进桃花源般的美好境地,实际暗指死亡;"又听人间薤露歌"用古代挽歌《薤露》点明现实中的丧事。这种对比手法特别打动人——明明想逃避痛苦,现实却不断把人拉回悲伤中。
全诗最妙的是把死亡比作"花源",既减轻了直面死亡的沉重感,又透露出对逝者的美好祝愿。而"薤露歌"的意象又把读者拉回现实的哀伤,这种虚实交织的写法,让短短四句诗包含了怀念、逃避、无奈等复杂情绪,读来余味悠长。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