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国运衰微的悲愤之情。
前两句"庾信江南早赋哀,平生萧瑟漫论才"借用南北朝诗人庾信的典故。庾信在战乱中被迫留在北方,写下许多思念故国的哀伤诗篇。这里诗人以庾信自比,暗示自己身处乱世,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的苦闷。
后两句"百王道尽焚书日,谁遣窥江虏马来"笔锋一转,直指现实。"百王道尽"暗指清王朝统治已到尽头,"焚书日"借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典故,暗示文化遭受摧残。最后一句质问"是谁让外敌的铁骑窥视长江",将矛头指向腐败无能的统治者,表达了对国家危亡的深切忧虑。
全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通过历史典故与现实对照,既抒发了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慨,更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展现了传统知识分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诗中"窥江虏马"的意象尤为生动,让读者仿佛看到外敌虎视眈眈、国家危在旦夕的画面。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