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隐君九龄适轩
陶公勋业在姑苏,扁舟归来春水湖。
张良亦从赤松子,抛掷兵閒黄石书。
平吴戮项本无事,所适定非真适意。
战酣人境强回头,晚乃逍遥脱尘累。
先生之适真天然,浩气养得归林泉。
一生袖却夺标手,名利噎眼如云烟。
清风丈室数椽足,幕天席地月为烛。
径有幽花杖履香,窗延野竹缥缃绿。
天边白云不可呼,空中野鹤随所如。
延年美意复谁解,拂尘岸巾聊自娱。
松纹簟滑琉璃色,卧展南华书一帙。
先生之适真天然,不速成还嗔叩门客。
张良亦从赤松子,抛掷兵閒黄石书。
平吴戮项本无事,所适定非真适意。
战酣人境强回头,晚乃逍遥脱尘累。
先生之适真天然,浩气养得归林泉。
一生袖却夺标手,名利噎眼如云烟。
清风丈室数椽足,幕天席地月为烛。
径有幽花杖履香,窗延野竹缥缃绿。
天边白云不可呼,空中野鹤随所如。
延年美意复谁解,拂尘岸巾聊自娱。
松纹簟滑琉璃色,卧展南华书一帙。
先生之适真天然,不速成还嗔叩门客。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严隐君)逍遥自在的生活,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
1. 历史人物的对比(前六句)
开头用陶渊明(陶公)和张良两位历史名人作对比——陶渊明辞官归隐,张良功成身退跟随赤松子修仙。但诗人认为,他们建功立业(平吴国、灭项羽)后再归隐,并非真正的"适意"(顺心自在),更像是"战酣人境强回头"(在红尘中拼杀累了才勉强抽身)。
2. 隐士的真逍遥(中间十句)
接着聚焦严隐君的生活:他天生适合隐居,养浩然之气,远离官场争夺("袖却夺标手"指收起竞争之心)。他的生活简朴但充满诗意——清风明月当房子,野花竹林作装饰,像野鹤白云一样自由。这里用"幕天席地月为烛"等生动画面,展现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状态。
3. 隐士的日常情趣(最后六句)
结尾具体写隐士的日常生活:他随意整理头巾自娱自乐,躺在光滑的竹席上读《庄子》(南华经)。最后一句很幽默——当有人突然敲门打扰时,这位与世无争的隐士也会生气,说明他真心享受独处的宁静。
诗的核心魅力在于:
- 用对比突出"真隐士"与"被迫归隐"的区别,强调发自内心的自由。
- 画面感极强,比如"野竹缥缃绿"(窗外的竹子把书卷都映绿了),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 语言平实但意境高远,最后还带点生活幽默,让隐士形象既超脱又不失真实。
普通人读这首诗,能感受到一种"放下焦虑、回归本真"的生活智慧——真正的快乐不在于外在成就,而在于内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谢谔
谢谔(1121~1194),字昌国,号艮斋,一说定斋,人称艮斋先生、桂山先生,新喻(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历官乐安尉、吉州录事参军、知分宜县、监察御史、御史中丞、工部尚书,以提举太平兴国宫而归,皆有惠政,尝学于郭雍,传程颐之学,教弟子数百人,重躬行,有文集。